首页 杂志社动态

逾耄耋成就大家风范 近期颐恪守谦逊美德

——深切缅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创始人翁永庆先生

发布时间:2020-07-20 14:37:51      作者:游苏宁(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                                 点击量: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创始人翁永庆先生

惊悉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创始人翁永庆先生于2020年7月18日14时41分在北京驾鹤西去,翁先生也是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和《编辑学报》的创始人。为缅怀先生对中国出版事业呕心沥血所奉献的一生,特在此推出2013年晚辈为庆贺翁先生九十华诞撰写并发表在《编辑学报》上的旧文, 祈祷年近期颐的恩师羽化西去之途一路走好!

 


 

蓬山此去无多路,唯托青鸟勤为探!

 

对一位始知天命的晚生,要叙述 “90后”前辈不平凡的人生,惟一的途径只有借助于封存在秘室中的档案。为此,从中华医学会的档案室借出翁永庆先生4册装订整齐且已经泛黄的档案,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研读后,不禁感慨万千,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创始人翁永庆90年的医学和编辑生涯就浓缩于此,一位学富五车、谦逊儒雅的长辈形象跃然纸上。

出生名门  投身革命

翁永庆先生1923年1月出生于江苏常熟,是满清名门之后,祖先中翁心存、翁同书、翁同龢等人名垂千古。从翁心存开始,翁门四代入翰林,其中翁同龢、翁曾源二人得中状元。翁心存为 “翁氏藏书”始祖。而翁同龢是翁氏家族中最有社会名望的人,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尤以同治帝、光绪帝的老师而闻名于世。出生于这样一个书香名门的翁老,不仅饱读诗书、才高八斗,而且举手投足间彰显良好的家教和谦逊的品格。

在档案中看到翁老1955年4月1日所写的自传,将这份长达29页、字迹工整的自传与人事档案相结合,翁老投身革命的履历一目了然。他在学生期间就积极参加各种进步的学生运动,作为与党有联系的先进学生,为党做了大量的工作。翁老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49-1955年一直从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工作。1955年10月调入中华医学会,作为一名编辑,在《中华内科杂志》工作到1960年,然后就开始了长达30年的期刊管理工作,直到1990年2月离休。离休后20多年来,他身虽远去但心无旁骛,作为顾问,一直密切关注杂志社的发展,不仅积极建言献策,而且在多方面给予我们切实可行的指导。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在翁老来中华医学会工作以前,无论是中华医学会的杂志管理工作还是全国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团体,均基本处于空白的阶段。翁老加盟之后,积极倡导对杂志的团队化管理。在他主政期间,直接负责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2次复刊以及复刊后的出刊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初,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广大科技人员对知识的渴望和学术交流需求的井喷,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数量上明显增加,发行量日趋扩大。正是他的远见卓识和矢志创新,为杂志社这个百年老店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离开领导岗位时,本系列杂志已经达到42种。

翁老深知:打铁先得自身硬,要想更好地服务于科技期刊的广大读者和作者,就必须打造一支优秀的编辑人才队伍,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成立相关的组织,创办自己的刊物。为此,在他的倡导下,国内科技期刊界的有识之士多次在中华医学会聚首,共商大计。经过前辈们的不懈努力,1981年1月在北京成立中国自然科学期刊编辑协会筹备委员会,翁老担任主任;1987年3月4日该会更名为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翁永庆先后担任首届和第二届理事长。学会成立之初,既没有正式办公地点,也无专职人员和固定经费,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借助于中华医学会的支持,学会活动依然蓬勃开展。1989年,我国编辑界自己的刊物《编辑学报》创刊,翁老担任第一、二届主编。至此,中国有了科技期刊编辑之家,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也迈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对于二者的关系,窃以为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给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巨大的空间,而后者给予前者无限的支持,迄今为止,我们一共有5位社长参与了学会的工作。正是由于翁老的开创性贡献,他1987年荣获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1991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提掖后学  诲人不倦

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中华内科杂志》是一个成就事业的沃土、培育人才的摇篮,翁永庆、张本等国内著名编辑学家均在该刊工作过。非常有幸的是,在翁老从事编辑工作30年之际,笔者也从《中华内科杂志》起步,开始了长达27年的编辑生涯。翁老除了在日常工作中对我们严格要求外,一直鼓励和引导年轻人从事科技期刊的编辑学研究,并将国外先进的编辑学规范等介绍到国内。在他的指导下,笔者不仅翻译了“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的所有文件,而且将《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文件全部翻译后刊登在《编辑学报》上。出身名门的翁老不仅文学造诣深厚,语言功底扎实,而且是一向提掖后学。我们所写的大多数稿件,他都要亲自修改,并谦虚地与晚辈们讨论修改的原因,征得作者的同意。他毕生倡导建立学习型组织,对编辑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在缺乏教材的情况下,翁老领衔组织全国20位资深编辑,根据科技期刊的特点,针对当时编辑出版人员的业务需求,总结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编著了《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该书1995年出版后深受好评,多次加印。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组织专家对其进行了修订,2007年得以再版,该书已经成为目前行业培训的必备教材和科技期刊编辑必读的经典之作。

翁老常以“吾生有涯,而知无涯”这句庄子名言来教导晚辈,活到老、学到老是他一生的学习准则,他具有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常年在他身边学习和工作,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近距离感受到大师风范。正是通过翁永庆、张本、廖有谋等老一辈编辑学家的言传身教,加上自己对科技期刊编辑事业的挚爱,笔者提出并践行了科技期刊编辑的最高追求:不仅要将期刊办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而是要使期刊成为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近30年来,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自己从一个涉世未深的热血青年稳步前行,逐步成长为翁老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接班人和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及《编辑学报》副主编。

精英团队  人才辈出

先哲告诉我们:群众的成功就是成就他自己,而领导的成功一定是要打造出一支优秀的团队。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百年的发展历程就是这一理论最好的实践。翁老一贯告诫我们:优秀的期刊应该永远是站立潮头,引领学科的发展,中国要成为具有强大文化软实力的国家,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级杂志。在翁老的指导和规划下,杂志社多年来矢志传承中华医学会悠久的办刊传统,并将其不断发扬光大。鉴于期刊群的不断壮大,通过5次全系列杂志的工作会议来分享成果、交流经验;尤其是以“百年画卷、共绘未来”为题的第五次杂志工作会议,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受到期刊业内的广泛关注。不仅推出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社徽、邮票等一系列品牌标识,而且提出“传承百年经典、铸就精品中华期刊群,再现世纪华章、打造医学信息新航母”的奋斗目标,为系列杂志集团化的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作为中国期刊的三大集群之一以及中国科协麾下科技期刊的领军团队,为了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通过编辑出版并向业内同道免费赠送《杂志工作通讯》月刊、连续多年举办劳动技能大赛、定期举办编辑沙龙等多种形式加强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多年来,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编辑学研究课题,大力倡导并鼓励团队成员开展全方位的编辑学研究。迄今为止,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一直保持着发表编辑学研究论文位居全国榜首的佳绩。

正是有着翁永庆、张本、廖有谋等一大批学识渊博、眼光独到、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奠定下的坚实基础,我辈才有可能置身沃土、茁壮成长。厚重的文化积淀,历代的薪火相传,加上杂志社全体期刊人的不懈努力,使我们的团队取得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成就:杂志社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12刊次获得国家期刊奖, 24种杂志入选第2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杂志社多次荣获卫生部直属机关“巾帼建功先进集体”,杂志社党支部多次荣获“卫生部直属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杂志社的2个科室荣获团中央“青年文明号”单位。优秀团队必定会拥有一流的人才,回首来路,值得我们骄傲的是,杂志社的员工囊括了中国出版界全部个人奖项:我们拥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位,韬奋出版奖1位,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人物3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位,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3位,出版行业领军人才4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位,中央国家机关五四青年奖章1位,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3位。在欢庆之余、举杯畅饮之际,我们深知:这些成绩的取得,无疑应归功于翁老等前辈的开疆扩土,各级主管部门对杂志社的厚爱和呵护,离不开中华医学会母亲般的抚养和教诲,它使我们更加缅怀和铭记在杂志社百年传承中无私奉献的每一位同仁。正是历代期刊人的不懈努力,才铸就杂志社今日的辉煌。 

鹤发童颜  道骨仙风

翁老不仅自己投身革命,还作为介绍人将大学的同学何慧德女士介绍入党,1951年翁老与何慧德结婚,组成了一个革命的家庭。60年相濡以沫,60载风雨共担,在学生们为翁老庆贺90华诞的私人聚会上,我们再次见证了这对庆祝过钻石婚姻老人的相敬如宾。勤俭、博学、知足常乐是翁老重要的生活情趣。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及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对行政上的事情,生性豁达的翁老就给自己确定了“帮忙不添乱”的原则。每当工作中有事求教于他时,他在提供自己的看法后一定会非常谦虚地加上一句:我已经离开一线工作多年,所提的建议仅供参考。他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老当益壮。在日常工作中,他是一个不苟言笑、举止儒雅的长者;但在非正式场合,就像一个老顽童,谈笑风生时妙语如珠,透着睿智的幽默常使众人捧腹大笑。

翁老一直认为编辑其实是一份能使你获益良多的事业,和当作家一样,能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并带来满足感。但在特殊历史时期由于家庭出身问题,他在多次运动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是他离开中央保健工作改行从事期刊编辑的隐因。尽管愧对医学院校的熏陶,未成良医,但这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和失望。生性豁达的他坚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回首来路,凭着坚定的信仰和笑看人生的胸襟,他在而立之年半路出家,通过一甲子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开山鼻祖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这支精英团队的缔造者,也是第一位在中国邮票史册上留下自己照片的科技期刊编辑。今日的翁老,对中国科技期刊编辑界而言,斯人可法,高山仰止。

 

英文有这样一句格言:天使能够飞翔,是因为她们把自己看得很轻。窃以为用它来形容具大家风范又恪守谦逊美德的翁老恰如其分。如今,对已逾耄耋期待百年的翁老,人生就是笑看生活的哈哈镜。作为晚辈和学生,在恭贺师长90华诞之际,衷心祝愿翁老鹤发童颜依旧,道骨仙风永存。期待您期颐之年,朋友们群贤毕至,弟子们悉数而归,举杯同庆,开怀畅饮。

 

(原载《编辑学报》 2013年第2期)